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游资讯 旅游资讯

地坛公园简介和历史介绍_地坛公园简介

tamoadmin 2024-09-04 人已围观

简介1.我与地坛背景简介2.地坛公园银杏大道简介3.《我与地坛》主要内容概括是什么?4.我与地坛读后感 摘自: 书楼寻踪馆 北京地坛公园地坛中医药 养生 文化园 地坛中医药 养生 文化园 地坛中医药 养生 文化园是我国第一家以中医药 养生 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它位于地坛公园内,占地面积约2.5公顷。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建于公元1530年,是明清

1.我与地坛背景简介

2.地坛公园银杏大道简介

3.《我与地坛》主要内容概括是什么?

4.我与地坛读后感

地坛公园简介和历史介绍_地坛公园简介

摘自: 书楼寻踪馆

北京地坛公园地坛中医药 养生 文化园

地坛中医药 养生 文化园

地坛中医药 养生 文化园是我国第一家以中医药 养生 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它位于地坛公园内,占地面积约2.5公顷。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建于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建国后的1957年称为“地坛公园”,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4月19日将园内原有的牡丹园改造成中医药 养生 文化园。

园区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主要分区,配以五行、五色、五方的内涵,以水栖和陆路为经脉经络,将全园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形体。园内有各类树木3千多株,还有近百种中草药和可入药的植物。

主要景观依次为园林主门,精、气、神和合主题雕塑,心火区,肾水区,肝木区,悦和苑, 养生 长廊, 养生 坊,杏林问茶,药王孙思邈雕像,脾土区,运动 养生 广场,24节气地雕,肺金区,调息广场,足底反射步道等。

从正南门进入园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和”主题的石雕壁画,用抽象的图案表达了“精、气、神”的“和合”。如果把园区看成一个人体,道路和水溪就是人体的经络,5个景区就是人体的5个主要脏腑。

按中医理论,心区位于园区的南边,整体色调以暖红为主。心区(火区)的主要景点有:致和廊、致和广场、涌泉、火焰雕塑。心区(火区)有一组长廊,名为致和廊,取《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意,它是整体园区“和”理念的体现之一。廊上挂对联“秋风橘井落甘露,春雨杏林别有天”,这是岳美中老先生的名联,既得景观之趣,又体现了岳老对中医的热爱。

心主神明,故设置致和休闲广场,以养心神;心为君主之官,要有规有矩,故其地面铺设圆中有方;铺以红砖,并养有金鱼,体现神明活跃之性。心主血脉,心区(火区)的中心设一块形似心脏的景石,汩汩流水,喻指心之泵血,同时,线刻铺地“涌泉穴”寓意滋水涵木,体现中医学火中有水,水火既济的阴阳平衡理念。

心在五行属火,故在此区塑以火焰雕塑,明艳的红色象征君主之火、阳明之火, 3朵火焰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生生不息。心区(火区)周围植以红色花系为主的植物,如红花刺槐、紫叶矮樱、碧桃、贴梗海棠,点缀黄花的连翘,冬去春来之际,在嫩绿的垂柳下,营造早春欣欣向荣的植物景观。

按中医理论,肝区位于园区的东边,以青绿色调为主。肝区(木区)的主体是一组曲屈的 养生 长廊,围合成一个草药圃,名为“悦和苑”,是 养生 知识宣传及室外草药展示之所。“悦和苑”匾挂于肝区月亮门之上,“养肝之要,在乎戒忿”,所以名中取“悦”字,精神愉悦以使肝气得以疏泄。

“和”字紧扣“精、气、神”三宝和合的主题,并与园中“望和亭”、“致和廊”、“明和仙域”等景观遥相呼应。

曲屈的 养生 长廊,源于“木曰曲直”与肝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长廊展示以彩绘创作、浮雕及展板为主题,宣扬中医 养生 文化。

入“悦和苑”,映入眼帘的是长廊序,四字行文,押韵成趣。长廊序的左边是大型彩绘———时珍药图。右侧是长廊入口,左右对联:“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体现了中医学顺养的 养生 原则。

长廊墙壁上有中医 养生 适宜技术展示,包括拔罐、艾灸、刮痧、药枕、药浴等,以贴近大众、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了中医药的保健技术。

沿长廊向北,依次还有彩绘壁画“生生之道”、木雕八段锦、木雕五禽戏、彩绘壁画“融合共进”、中医运动 养生 展板。

养生 坊门庭两边,挂“健行天地兼修内外七分养,康度春秋融贯古今百岁生”的对联。 养生 坊是集 养生 保健、互动演绎及售卖为一体的综合区域,给大众传达 养生 之道、 养生 之法和 养生 之源。

在 养生 坊,可邀约中医药专家介绍 养生 文化,设置若干中医传统 养生 体验项目,进行 养生 适宜技术体验及 养生 文化的实践。

“悦和苑”的另一个室内建筑是药房茶社,药房茶社命名为“杏林问茶”,它具有3个功能:一是展示中医药文化底蕴,整体空间装饰为古中医药房,装饰物件有:牌匾、药柜、宝阁、柜台及制药工具、医疗器具、著作等。二是中医药人文演绎及 养生 常识展示,即进行人文表演,如:开方、抓药、制药过程等。三是通过茶文化让人们了解“以养御治”的 养生 理念。

“草药圃”草木丰茂,以应肝之升发,其色青绿,以应肝之主色。这里种植了40余种华北地区适宜生长的药用植物,主要有扁茎黄芪、落新妇、沙参、北柴胡、薄荷、北仓术、铁线莲、地黄、旋复花、防风、远志、芍药、华北耧斗菜、委陵菜、东北土当归等。

“草药圃”内立有木制如意葫芦,象征“福禄吉祥”、“ 健康 长寿”,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若心情舒畅,情志调达,则有利身体 健康 。

肾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按中医理论,肾区在整个园区的北边,道路铺设以暗黑色调为主。肾区(水区)设置了山石、瀑布、深潭、跌水、小溪,营造出宁静惬意的 养生 环境。

瀑布之下,深潭之处,有“水中丹炉”矗立其中,取水中有火、阴阳并济之意。“火非水不藏,水非火不生”,二者是分不开的,与肾与元阴元阳相符合。

药王制药的雕塑位于瀑布一侧,描绘了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读书制药的场景。孙思邈一生著作数十部,场景取最有代表性的《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放于前,同时手拿《大医精诚》长卷,体现其仁爱之心。旁边宣传牌展示了孙氏“ 养生 十三法”,即: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

为对应黑色(深色),肾区(水区)周围以常绿植物为主,如油松、雪松、青扦、华山松、沙地柏等,山石周围也围绕着似自然生长的植物,有紫丁香、金银花、金银木、迎春、棣棠等,形成“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景观效果。

按照中医理论,脾区(土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脾和运动相关,所以这里设置了一个运动 养生 广场,作为群众运动健身的场所。

“时间 养生 ”是中医 养生 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脾区(土区)广场周围摆放了“二十四节气”的主题地雕。

并设立4个主要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石墩,展示不同节气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 养生 知识。

20块圆形地雕刻制精细,值得驻足细赏。

除了节气名称,还辅以相应 养生 中药及疗效简介。

养生 广场的中心渐渐升高,在3个抬高的斜面上雕刻了**的“水、云、火”纹,分别代表着“精、气、神”,欲表现“和合”的精髓。脾区(土区)周围以春天黄花的连翘、棣棠、黄刺玫和秋天黄叶的元宝枫为主,搭配海棠花、雪松,主要是在保留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植物景观改造。

由脾区向西南进入肺区,即金区。按中医理论,肺区位于园区的西面,以白色调为主。肺是人的呼吸器官,肺区(金区)以林木为主,通过高大的侧柏林、银杏林及点缀的七叶树,营造安静的“呼吸吐纳”的 养生 环境。

林下开辟了动、静两个小广场。一是调息广场,适于练习静功,位于肺区(金区)的茂林之中,是一个相对闭合的 养生 活动空间。

按照五行理论,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所以肺阴与肾阴相互滋生,称为金水相生,广场上以“金水相生”景石为中心,设置有6个调息打坐台,滴滴答答流水不断的景石给练习呼吸吐纳的人们提供了视觉焦点。二是导引广场,适宜导引运动。导引是指由意念引导动作,并配合呼吸对形体进行锻炼的运动。

草地中的金石雕塑是肺区的标志,肺在五行属金,金石以河北曲阳黄石料制成,石上镌刻金区的简要说明。

健身步道位于导引广场的边上,是按照中医足底原理设置而成的。步道上铺有突起的卵圆形小石头,游客可赤脚行走其上,以足底穴位和反射区,从而调节脏腑,强身健体。

由肺金区向东就回到了南入口广场,结束了一个短暂的人体 养生 之旅。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看到各个区域内的宣传栏、 养生 箴言及穴位的铺装,听到悠扬的五行音乐,处处精致,处处用心,让游客在游玩、 、休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和学习中医药 养生 文化知识。

中医药 养生 学博大精深,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大量中医哲学,但作为普通的游客并不能完全体会,所以在园中运用了宣传栏、铺装、说明牌等,重在渲染浓厚的 养生 氛围。

北京地坛中医药 养生 文化园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工程,是一次勇敢的创新和开拓,为北京乃至全国、全世界中医药 养生 文化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 健康 花园”这一刚起步的专类公园建设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崭新的思路。

地坛中医药 养生 文化园的建成,借助地坛园林的古老神韵,集中展示了中医 养生 保健的精华,不仅是弘扬中医文化的窗口,更是让市民了解中医,享受中医的良好场所。

我与地坛背景简介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是文章的一、二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是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可以这么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心中永远的地坛。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年发表第一篇《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人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礼拜日》《舞台效果》等。还有散文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奖。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祗室”和拜台。“皇祗室”中设地神牌位,拜台为二层方台,四周开沟贮水。此外还有神库、神厨、斋官、宰牲亭、祭器库等建筑。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祝活动废止。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现在皇祗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近些年来,这座古园又获得新生,经过整饬,成为现代化城市里的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是人们晨昏锻炼身体和休闲的好去处,每年春节还在园中举行大型的“庙会”活动。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课文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第二两个部分。所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一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文章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地坛公园银杏大道简介

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当人们为《我与地坛》的通透圆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动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生命再次出发艰难跋涉的起点,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已经是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自然的名义击垮他。

但是史铁生走过了这个艰辛的“二十年”,然后他以一种令人感动的平静说到了“四百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扩展资料:

《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

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主要内容概括是什么?

秋天到了。参观银杏树是自然的,其中北京这里有许多美丽的银杏景观。今天就来介绍一下地坛公园的这条银杏大道。这里也挺有名的,秋天就更美了!

地坛公园银杏大道介绍

地坛公园银杏大道是北京非常有名的银杏观赏地。一直以来,每年秋天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欣赏风景,也是摄影爱好者最喜欢的地方!

这里种植了200多棵银杏树,大部分是上世纪50年代末种植的。树木繁茂,景色迷人,环境清新!

秋风吹过这里的树木,银杏树的叶子缓缓落下,铺就了这里的道路。游客踩在这里,发出吱吱的声音。伴随着人们的笑声,这里的风景很宜人,很美!

最佳观赏期

11月初

门票

门票:两元;帝王房:五元。

营业时间

06:00-21:30(周一-周日,5月1日-10月31日)

06:00-20:30(11月1日-次年4月30日周一-周日)

地坛公园皇宫客房:08:00-17:00

公交路线:

坛南门:地铁2号线、5号线雍和宫站,13、116、44、130、684、75、18、12、2路公交车。

坛西门:地铁2号线安定门站,公交104、108、124路或有轨电车27、127、119、18、113、430、301、Te11、转7、快速公交3、123路。

地坛北门:地铁5号线和平里北街站,125号(从安定门出来)。

地坛东门:125路(从芍药居),117路公交车。

以上是地坛公园银杏大道的导游。请把它们收起来。如果你来北京旅游,不要错过它们!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主要讲述了在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一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并不理解母亲,而是给她带来很大的痛苦。而在母亲逝世后,在悔恨中作者开始去理解母亲的痛苦,理解一个母亲的角色定位。逐渐地,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母亲的“活法”,其实解答了作者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扩展资料:

《我与地坛》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这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对生命再三再四循环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所得。这样的主题致思方向,对于当代散文来说,或许并不是重大的创举,此前的散文写作,一般也都会触及到这类主题。但是能够以一种平实、冷静、温情而透彻的态度娓娓道来;

升天入地,丝丝入扣、体贴入微,毫不勉强造作,并抵达一种能为平常人所理解又难以企及的境界,却只有史铁生做到了。这篇长达万言的作品,无论是在表达主旨上,还是在写法、语言各个方面,都堪称是史铁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独一无二的贡献,就这个意义而言,《我与地坛》的影响远远超越于文体范围。

读书使人进步,每一本书都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我们要学习书中的宝贵精神。下面介绍的是《我与地坛》主要内容,仅供参考。

《我与地坛》主要内容

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我与地坛》中心思想

《我与地坛》以北京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

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作者简介

《我与地坛》是在2002年5月发行的图书,作者为史铁生。

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语文教材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