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行攻略 旅行攻略

巴尔干岛属于欧洲哪个位置_欧洲巴尔干三国旅游攻略最新

tamoadmin 2024-08-11 人已围观

简介1.巴尔干战争结束!2.东欧三国攻略东欧六国之旅3.巴尔干半岛至今任然动荡不安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4.巴尔干战争简介:巴尔干地区发生的两次战争5.介绍一下巴尔干半岛及其中国家的发展历程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世界现代史名词 如题,知道多少说多少 解析: 由巴尔干同盟各国(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发起的,目的是反对奥斯曼帝国,使巴尔干各族

1.巴尔干战争结束!

2.东欧三国攻略东欧六国之旅

3.巴尔干半岛至今任然动荡不安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

4.巴尔干战争简介:巴尔干地区发生的两次战争

5.介绍一下巴尔干半岛及其中国家的发展历程

巴尔干岛属于欧洲哪个位置_欧洲巴尔干三国旅游攻略最新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世界现代史名词 如题,知道多少说多少

解析:

由巴尔干同盟各国(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发起的,目的是反对奥斯曼帝国,使巴尔干各族人民摆脱土耳其的压迫。1912年8月,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爆发反土起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要求土耳其给马其顿和色雷斯以自治权。土耳其 *** 拒绝此要求,开始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土宣战的直接口实。1912年10月9日,黑山对土取军事行动,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行动。这几个同盟国动员了95万兵力,展开的军队为60.3万人(据其他资料说法为72.5万人),1511门火炮。希腊海军拥有四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11艘炮艇。 土耳其动员85万兵力。战争初期派到欧洲战场的约有41.2万人(据其他资料说法为30万人),1126门火炮。土军还可以从小亚细亚抽调一些兵团(达5个军)来加强。土耳其海军较希腊海军为弱,共有3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4艘炮艇。巴尔干盟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炮兵数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优于敌军。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上以3个集团军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主要兵力(3个集团军)对付土耳其军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和伊皮鲁斯集团军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希腊海军应对土耳其海军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黑山军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军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土援军到达之前在巴尔干将土军击溃。土军统帅部则力图在增援部队抵达前取积极行动阻止盟军的进攻。土耳其认为保加利亚是最危险的敌人,因而展开其主要集团(18.5万人,756门大炮)以对付保军。 黑山军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军作战。保军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10月22日与土军交战。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2集团军,击退土军,开始围困埃迪尔内(阿德里安堡)。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1、第3集团军,在多次遭遇战中击退土军,于10月22日—24日在克尔克基利萨(洛津格勒)附近击溃土军第3军,开始向南推进。10月29至11月3日,在吕莱布尔加兹发生激烈交战,土军第4军被击溃。土军仓卒退却。保军统帅部未能组织对敌坚决追击。土军固守伊斯坦布尔以西35—45公里的查塔尔贾筑垒阵地。保军于11月17—18日企图占领上述阵地未果。此处战线遂趋稳定。 在马其顿,土军于10月23日对塞尔维亚第1集团军发起进攻,但被击退。次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军发起总攻。第2集团军对西南方向实施突击,构成对土军集团右翼的威胁。第1集团军向库马诺沃发起攻势,于10月24日占领该地。第3集团军对斯科普里(乌斯丘普)实施翼侧突击,于26日将其攻克。塞军快速向南推进,11月18日与希腊部队协同下攻克比托利(莫纳斯蒂尔)。马其顿的土军集团被粉碎。塞军务兵团进至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带,与黑山军共同包围斯库台(斯库塔利)。希军扫荡伊庇鲁斯境内的土军,包围阿尼纳。在马其顿南部,希军于11月1、2两日在叶尼杰附近获胜,向萨洛尼卡展开进攻,该城守军于9日投降。希海军封锁土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发起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 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盟军尔后的军事胜利不符合列强利益。俄国在支持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又担心保军进抵伊斯坦布尔对自己解决黑海海峡问题不利。德国和奥匈帝国则认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强大,而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未来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的复灭。在列强的压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停战协定。交战各国大使在伦敦就和约条件开始谈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发生。新 *** (青年土耳其党)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3日,巴尔干联盟诸国重新开战。土军一败再败,3月丢失阿尔纳和埃迪尔内(阿德里安堡)。乃于4月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黑山未参与此协定,黑山军继续围困斯库台。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1913年5月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土耳其丧失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尽管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为了维护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等国王朝的利益,是出于这些国家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要求,但它使巴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土耳其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这场战争客观上具有民族解放的进步性质。列宁指出:“巴尔干战争是标志着亚洲和东欧中世纪社会崩溃的一系列世界中的一环。”(《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9页)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6.29—8.10),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黑山和土耳其为另一方进行的战争。它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原有盟国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失去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塞尔维亚,要求马其顿偿付赔款。希腊也希望牺牲保加利亚(当时保加利亚已收回大部分土地)以扩大自己的领土。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奥匈帝国和德国)力图破坏协约国在巴尔干影响,从中插手,更加速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在德奥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亚于1913年6月29日夜间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与希腊军取军事行动。保军各集团军的进攻受阻。塞军进行反击,突破保第4集团军阵地。战斗继续到7月6日。保军被迫撤退。10日,罗马尼亚对保开战。罗一个军占领多布罗加,罗基本兵力向索菲亚推进,未遇任何抵抗。21日,土耳其撕毁1913年伦敦和约,与保军作战,占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在全面溃败的威胁下,于29日宣告投降。根据布加勒斯特和约(1913)(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黑山和罗马尼亚为另一方),保加利亚不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丧失多布罗加的南部。1913年保、土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又迫使保加利亚将埃迪尔内归还土耳其。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力量的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1882年三国同盟,而与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巴尔干战争导致国际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点评:在巴尔干战争中,作战方法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战斗技术装备的发展而引起的,首先是火炮射击威力、射程和射速的提高;也由于机枪数量增加(盟军有474挺,土军有556挺),以及新式武器与军事技术装备——飞机(除用于空中侦察外,还用于轰炸)、装甲车和无线电的使用。所有这一切促使陆军改用疏开战斗队形,为了隐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沟,同时还必须保护部队免遭空袭。军队在前线数百公里地段上展开。但显而易见,交战双方均力图把基本 *** 在主要方向上。巴尔干战争证明了机动作战和向向心方向实施突击(向心突击),以及进行迂回和包围的优越性。军队射击能力的提高加强了防守,因此,建立对敌巨大火力优势是实施有效冲击的重要条件。同时,防御强度的增加,又使机动作战更为困难。向阵地战作战样式过渡的趋势愈益明显。战争清楚地表明,为了取得联盟战争的胜利,必须组织好盟军的战略。

巴尔干战争结束!

因为希腊是英国的传统盟友,在抵御德意军进攻希腊的过程中,英国也因为增援希腊军队遭受重大损失,南斯拉夫因为向西方盟国而受到入侵,土耳其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也是英国密切伙伴,英国战前在这几个国家中影响很大,曾暗中支持这三国组成巴尔干同盟来操控该地区,在英国眼中这是欧洲的腹部,是重要战略地区,当时有谚语说,谁控制了巴尔干,谁就控制了欧洲的粮仓(苏联乌克兰除外)

东欧三国攻略东欧六国之旅

巴尔干战争结束

1913年8月10日 (农历七月初九),巴尔干战争结束。

1912年至1913年,围绕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属地问题接连爆发了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反对土尔其的战争。1911年,意大利与土尔其之间战争的爆发促成了巴尔干各国反土力量的联合。

1912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建立反土同盟,随后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也相继加入,巴尔干同盟形成。1912年10月9日,因土耳其拒绝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自治,门的内哥罗首先对土作战,1912年10月17日至18日,塞、保、希也先后参加对土战争。致使土军三面受敌,节节败退。

1912年12月3日,土与保、塞、门三国达成停火协议。后因土拒绝议和条件,1913年2月3日,战火重起,同盟军接连夺得亚尼纳、亚得里亚堡和斯库台,土耳其被迫求和。1913年5月30日,在欧洲列强斡旋下,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四国签订《伦敦和约》,土耳其丧失了除君士坦丁堡及色雷斯一小部分以外的全部欧洲领地。

阿尔巴尼亚获得独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了土在巴尔干半岛长达500年的统治。然而《伦敦和约》墨迹未干,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已经爆发。这是由巴尔干同盟各国为争夺领土而引起的王朝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巴尔干各统治集团在分配战果时发生争吵。塞尔维亚因未得到亚得里亚出海口,要求获利最多的保加利亚割让一部分马其顿领土作为补偿。希腊要求占有马其顿南部和西色雷斯,罗马尼亚也希望占有南多布罗加。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也插手其间。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签订《反保同盟》,随之罗马尼亚加入同盟。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军队对驻扎在马其顿的塞、希军队突然发起进攻,拉开战争序幕,不久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参加塞、希、罗一方对保作战。保军四面受击,接连受挫。

1913年7月末,塞、希、罗军队兵临保首都索非亚城下,保加利亚被迫求和。1913年8月10日,保、塞、门、希、罗五国在布加勒斯特签订和约,保加利亚丧失其在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及南多布罗加。

根据《保土条约》,土耳其又重占亚得里亚堡。至此,巴尔干战争结束。两次巴尔干战争推动了波斯尼亚人和黑塞哥维纳人的民族解放运动。他们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大塞尔维亚国家。俄国出于侵略目的,对这些要求予以支持.奥匈帝国则坚决反对塞尔维亚的扩大,还力图吞并塞尔维亚。这得到了德国的支持。

而奥塞两国的冲突又势必引起奥俄冲突乃至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冲突。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巴尔干角逐争斗,使其成为欧洲的火药库。《布加勒斯特和约》签订不到一年,规模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巴尔干问题而突然爆发。

巴尔干半岛至今任然动荡不安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

1.东欧六国游

东欧六国是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和乌克兰。

2.东欧六国游是哪六国

东欧六国是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和乌克兰。东欧主要是指从波罗的海东海岸到黑海东海岸的东线。东欧六国自然丰富,主要集中在东欧平原。这6个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是发达国家,其他4个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乌克兰和摩尔多瓦非常落后。

3.西欧六国游

欧洲六国指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捷克和奥地利。

1.法国是位于西欧的半总统制共和制国家,拥有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它是欧洲第三大国家,也是西欧最大的国家。东邻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和意大利,南接西班牙、安道尔和摩纳哥。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欧盟和北约创始成员国。

法国是欧洲的浪漫中心,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名胜古迹和田园风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巴黎,美丽迷人的花城,美丽迷人的蓝色海岸,阿尔卑斯山的滑雪场等。都是迷人的旅游景点。法国有20多个景点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2.瑞士是中欧的一个国家,分为26个州。瑞士北面是德国,西面是法国,南面是意大利,东面是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它主要是高原和山脉,被称为欧洲屋脊。伯尔尼是联邦的所在地。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社会最稳定,经济最发达,生活水平最高。

旅游丰富,有世界公园的美誉。虽然在地理上,瑞士只是欧洲的一小部分,但这个国家丰富的旅游给旅行者带来了极大的乐趣。整个大陆有各种迷人的地形地貌,自然与人造的结合,多彩的瑞士,有趣的东西随处可见。

3.意大利主要由南欧的亚平宁半岛和地中海的两个岛屿西西里岛和撒丁岛组成。共有54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意大利在艺术和时尚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米兰是意大利的经济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时尚之都。

意大利被称为一个美丽的国家,因为它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作为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意大利美国的领土由三部分组成:大陆、半岛和分散的岛屿。意大利的风景和南北绝对不一样。北方的阿尔卑斯山终年积雪,南方的西西里岛阳光明媚,令人心旷神怡。一年四季,在意大利的任何地方,都不会让人失望。

4.东欧六国游大概多少钱

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等国家。南斯拉夫其他六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黑山、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有时被视为东欧国家。

人口约7.4亿(2014年)。

主要讲法语、英语和西班牙语。

5.北欧六国游

中欧中欧德国、波兰、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和瑞士。狭义的西欧是指西欧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及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欧盟有27个成员国。1950年,六个创始国是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21个成员国加入了一系列扩张浪潮:爱尔兰、英国、丹麦,13年,希腊,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芬兰、瑞典、奥地利,2004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塞浦路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2007年。

6.东欧七国游

南斯拉夫分为七个国家: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和黑山。南斯拉夫是1929年至2003年在南欧巴尔干半岛上建立的国家,以塞尔维亚人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

两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吞并了语言文化相近的邻国小国黑山,吞并了原本由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这个隶属于奥匈帝国的弱小斯拉夫民族聚居地组成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1918年12月1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共同组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定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1991年,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1992年,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2003年2月4日,南联盟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同年6月5日,塞尔维亚共和国宣布继承塞尔维亚和黑山为国际法主体。

字体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是位于欧洲中部的两个国家。历史上,捷克斯洛伐克曾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但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政治巨变后,捷克和斯洛伐克选择和平分手,根据各自实际管辖范围建立自己的国家。两国人民同属西斯拉夫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捷克人说捷克语,斯洛伐克人说斯洛伐克语。

捷克面积78000多平方公里,人口1000多万。它的首都是布拉格。

斯洛伐克面积4.8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首都布拉迪斯拉发。

7.东欧六国游5-斯洛伐克

如果都是申根国家,就做一个。申请时间最长的是主要目的地国家。你应该是旅行社的团队签证,所以你不你不必自己去拿。

8.欧洲六国游

北欧有12个国家,包括冰岛、丹麦、芬兰、挪威、瑞典、爱尔兰、英国、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卢森堡和摩纳哥。

是的,西欧有八个国家:爱尔兰、英国、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卢森堡和摩纳哥。我我给你加了一个东欧。有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一共十一个国家。

巴尔干战争简介:巴尔干地区发生的两次战争

历史根源:从19世纪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奥地利企图向南扩张通向亚得里亚海,英、法则要保护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因而半岛成为俄、奥、英、法激烈争夺的地区,多次发生战争,有“欧洲火药库”之称。

现实原因:民族混杂,激化。

介绍一下巴尔干半岛及其中国家的发展历程

巴尔干战争(The Balkan Wars)是指于1912~1913年间,在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发生的两次战争。

20世纪初,欧洲大陆到处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国家之间以及与国家之间矛盾不断加深,斗争愈演愈烈。巴尔干地区,重重矛盾在这里汇聚著、斗争着,1912年终于爆发了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所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由于欧洲国家在巴尔干地区有着重大利益之争,它们干预这场战争又成为必然。对战争的干预导致欧洲国家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于是也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接上了导火线。

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间的巴尔干半岛,饱经了历史上无数次战争创伤。20世纪初期,曾于14世纪初兴起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的国家土耳其仍控制着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大片领土和属地,阿尔巴尼亚还没有取得独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人民在马其顿、色雷斯一带还受政治压迫和迫害。

1912年3月,南方斯拉夫国家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反土同盟条约。5月,希腊和保加利亚订立盟约,黑山也在8月参加。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巴尔干国家反土同盟,并决定利用意土战争的时机发动对土战争。但欧洲国家图谋巴尔干人民掌握自个的命运,他们各自怀着利益进行干预。 1912年10月8日,门的内哥罗(黑山)首先对土耳其宣战,保、塞、希也相继在17、18日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军队撤出巴尔干。

土耳其 *** 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土宣战的直介面实。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对土取军事行动。

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在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胜过土耳其军队。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布林方向以三个集团军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主要兵力(三个集团军)对付土耳其军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和伊皮鲁斯集团军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的军队。希腊海军准备对土耳其海军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门的内哥罗军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耳其军队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土耳其援军到达之前击溃敌军。

1912年10月22日,门的内哥罗军队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耳其军队进攻,保军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集团军击退上军。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一、三集团军,在多次击退土耳其军队后,于10月22~24日在基尔克—基利塞(洛泽格拉德)附近击溃土耳其军队第三军,开始向南推进。1912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卢累布林加兹发生激烈交战,土耳其军队第四军被击溃。土耳其军队仓促退却。1912年10月24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军发起总攻,马其顿的土耳其军队集团被粉碎。在马其顿南部,希军于11月1、2两日在叶尼杰附近获胜,向萨洛尼卡展开进攻,该城守军于9日投降。

希海军封锁土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实施了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1912年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盟军尔后的几次军事胜利并不符合一些大国的利益。俄罗斯(1547~1917)在支援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又担心保军进抵伊斯坦布林不利于自个解决黑海海峡问题。德国(1871~1918)和奥地利(1867~1918)则以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强大,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个潜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灭。在各大国的压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

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境内发生,新 *** (青年土耳其党)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3日,巴尔干联盟各国重新开战。土耳其在接连遭到几次失败后,于4月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1913年5月《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土耳其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巴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土耳其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

这场战争客观上具有进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俄国革命家列宁指出:「巴尔干战争是标志著东欧中世纪社会崩溃的一系列世界中的一环。」

1913年6月29日至8月10日,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进行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它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原有盟国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失去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塞尔维亚,要求马其顿偿付赔款。希腊也希望牺牲保加利亚(当时保加利亚已收回大部分土地)以扩大自个的领土。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在奥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亚于1913年6月29 日夜间,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队与希腊军队取军事行动。保军各集团军的进攻受阻,塞军进行反击,突破了保加利亚第四集团军阵地。战斗继续到7月6日,保军被迫撤退。

10日,罗马尼亚对保开战,未遇什么抵抗。21日,土耳其撕毁1913年《伦敦和约》,与保军作战,占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在全面溃败的威胁下,于29日宣告投降。根据1913年《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不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丧失了多布罗加的南部。1913年保、土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又迫使保加利亚将埃迪尔内归还。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的力量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1882年三国同盟,而与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因失去非常多领土而大大削弱了。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王国像扎进奥地利身边的一根刺,几乎把领土扩大了一倍,1913年夏季,奥地利秘密地向它的盟国建议取一些措施来抑制塞尔维亚。可是,德国(1871~1918)和义大利拒绝取行动。这些都成了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

巴尔干战争导致国际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巴尔干各国在战后矛盾也进一步加深,为大国继续干涉和控制巴尔干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世界战争埋下了导火线。巴尔干战争之后,各国加紧了军备竞赛,大量征集兵员,研制和生产各种新式兵器,军费大幅度增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军事预算达140亿马克,协约国军事预算也达47.6亿马克。两大军事集团各自 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制定作战,力图先发制人。德国(1871~1918)总参谋长毛奇过去说:「我们已准备好了,对于我们,战争越快越好。」大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在巴尔干战争中,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均有提高,机枪数量增加,飞机除进行空中侦察外,还用以实施轰炸,以及装甲车和无线电等军事技术装备大量使用,这一切促使陆军改用疏开战斗队形,为了隐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沟,同时还必须保护部队免遭空袭;军队在前线数百公里地段上展开。防御强度的增加,又使机动作战更加困难。过渡到阵地战这种作战样式的趋向愈益显著。这些对以后的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位于南欧东部。西临亚得里亚海,东濒黑海,南滨伊奥尼亚海和爱琴海,东南隔黑海与亚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萨瓦河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面积约50.5万平方千米。包括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希腊、马其顿等国家的全部国土,以及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与土耳其的部分土地。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陆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地形以山地为主。半岛西部有迪纳拉-品都斯山脉,中东部有喀尔巴阡-老山(巴尔干)山脉。老山山脉是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山的延伸,经南斯拉夫东部,横贯保加利亚中部,直临黑海。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是古老的罗多彼山脉和马其顿山丛, 最高峰穆萨拉峰 ,海拔2925米。半岛上平原分布零散,仅萨瓦河、多瑙河、马里查河谷较宽广 。矿产有铜、汞、铬、铅、锌 、石油以及铁、煤等。半岛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带属地中海型气候 ,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半岛内部属温和大陆性气候 ,夏热冬冷。除多瑙河、萨瓦河外,其他河流多短小湍急 。较大湖泊有斯库台湖、奥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 。土壤以山地褐色土和褐色土分布最广,在石灰岩区有红色石灰土。

巴尔干半岛历史悠久,南部是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2世纪以后,曾先后被罗马、拜占庭、奥斯曼等帝国所统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长达500余年,其间半岛人民曾进行了一系列反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从19世纪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奥地利企图向南扩张通向亚得里亚海,英、法则要保护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因而半岛成为俄、奥、英、法激烈争夺的地区,多次发生战争,有“欧洲火药库”之称。主要战争有:1828~1829年和1877~1878年两次俄土战争,1912~1913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战争使半岛各国的对立及列强间的矛盾加剧,于1914年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为导火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半岛各国都被卷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半岛曾被德、意法西斯占领,各国都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战后半岛诸国建有多处军事基地。海军基地有:南斯拉夫的斯普利特、科托尔湾;阿尔巴尼亚的都拉斯、发罗拉;保加利亚的瓦尔纳、布尔加斯;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希腊的比雷埃夫斯、塞萨洛尼基。空军基地有:阿尔巴尼亚的地拉那;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保加利亚的索非亚、托尔布欣;南斯拉夫的卢布尔雅那、尼什、斯科普里等。

其中国家介绍:罗马:

意大利首都、第一大城。位于台伯河下游平原,东距第勒尼安海25公里。市区跨台伯河两岸,架有桥梁24座。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283万(1989)。古代罗马的发源地。约公元前二千年初,罗马人从东北移居于此。公元前八至前四世纪筑城堡,逐步形成早期罗马城。公元756-1870年为教皇国的首都,1870年意大利王国统一后成为意大利首都(教皇国退至梵蒂冈)。工业有食品、纺织、机械、印刷、化工、电子和塑料等。意大利**工业的主要中心。西北沿海的奇维塔韦基亚为其主要港口。世界最著名的游览地之一。占城区面积40%的古罗马城多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如弗拉维安半圆形剧场、科洛西姆大斗兽场、大杂技场、潘提翁神庙、戴克里先公共浴场等)和艺术珍品。城西北的梵蒂冈为罗马教廷所在地。有教堂、宫殿、博物馆、大学(建于1303年)、科学院和图书馆等。

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南北方向有座亚平宁山脉,把意大利半岛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亚平宁山脉旁边,有一条台伯河,罗马位于台伯河流入地中海的海拔最低30公里处。

罗马位于台伯河下游的丘陵平原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是一座艺术宝库、文化名城。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也是罗马天主教廷所在地。是意大利占地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城市。罗马是意大利政治、历史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古城居北,新城在南。它在20世纪20~50年代建成,是拥有摩天大楼的现代花雷锋城市。罗马教廷所在地梵蒂冈位于古城区西北角。罗马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在罗马古都遗址上,矗立着帝国元老院、凯旋门、纪功柱、万神殿和大竞技场等世界闻名的古迹;这里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精美建筑和艺术精品。

罗马气候温暖,四季鲜明,春季正是一年中最适合出游的季节。罗马气候温暖,四季鲜明,春季正是一年中最适合出游的季节。罗马气候温暖,四季鲜明,春季正是一年。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63年-1992年),历史上的国名,位于巴尔干半岛,1992年解体,分别成立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现解体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

1945年,南斯拉夫从纳粹德国手中获得解放,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铁托任。二战后,南实行了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南斯拉夫和苏联一向关系不和,加上铁托不甘受制于苏联,1948年,南和苏联关系破裂,南斯拉夫***被开除出苏联领导的***情报局。1949年,情报局公开斥责南斯拉夫“已完全蜕化为法西斯主义并投人了世界帝国主义阵营”。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掌握苏联后,南苏关系开始改善,并恢复外交关系。以后,南苏关系一直在处于低度水平,南也并没有加入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经济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军事组织华沙条约组织。1963年南修,改国号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前南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他反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为南斯拉夫赢得了国际尊重。14年,再次修,宣布实行“联合劳动”和“代表团制议会”,1980年,铁托逝世后,联邦实行集体领导,各共和国日趋松散,加剧。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和马其顿四个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解体。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行政区划: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萨拉热窝;

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萨格勒布;

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斯科普里;

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铁托格勒,现改名为波德戈里查;

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包括两个社会主义自治省:

5a. 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首府普里什蒂纳;

5b. 伏伊伏丁那社会主义自治省,首府诺维萨德;

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首都卢布尔雅那。

在1990年前苏联解体之后,各民族开始各自争取自治和独立。及至2003年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之后,南斯拉夫作为国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南斯拉夫简史

所谓南斯拉夫,也就是南部斯拉夫民族的意思。斯拉夫民族最早起源于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等东欧地区。公元五至六世纪,部分斯拉夫人开始迁徙到今天的巴尔干半岛,成为今天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马其顿等斯拉夫民族的祖先。到公元九世纪开始形成一些斯拉夫民族国家,如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等。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受拜占庭文化影响较大,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外,大都信奉东正教。

梦想成真 第一南斯拉夫

1398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在今天的科索沃地区打败塞尔维亚军队,从而开始了长达500年的对巴尔干地区的统治。1878年,在经过长期反抗斗争后,塞尔维亚、黑山获得了独立。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则处于当时的奥匈帝国统治下。1912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使马其顿摆脱了土耳其的铁蹄。巴尔干开始产生了将南部斯拉夫民族统一起来的愿望,尤其是已经获得独立的塞尔维亚更是把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作为基本国策。

一战中,塞尔维亚站在协约国一方。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的崩溃,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有了自决的机会;以法国为代表的协约国也主张在巴尔干建立一个强大的南斯拉夫国家以对德形成牵制。这样,南部斯拉夫民族统一的梦想有了成真的可能。

1918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成立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19年的《凡尔塞和约》承认并确定了该王国的主权和边界,是为第一南斯拉夫。1929年王国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战火诞生 第二南斯拉夫

1941年4月6日,德意轴心国集团向南斯拉夫王国发动全面侵略。4月17日,王国军队战败投降,国王彼得二世流亡英国伦敦,第一南斯拉夫沦亡了。

在德国法西斯占领南斯拉夫后,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领导武装起义,开始了4年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游击战争。在二战中,南斯拉夫的游击战争是最大的敌后战场,它牵制和消灭了德国法西斯的大量有生力量,南共领导的游击队也发展到了80万人。1943年11月29日在波黑亚伊策市召开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以铁托为首的临时———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委员会,在战后建立各民族平等的联邦共和国,剥夺流亡的权利,禁止彼得国王重返南斯拉夫,授予铁托元帅军衔。

1945年5月,在苏联红军的支援下,南斯拉夫全境获得解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南斯拉夫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4年牺牲了170万人,占当时南斯拉夫人口的11%。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1963年的新宪法又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铁托成为终身总统。新南斯拉夫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则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和黑山6个自治共和国以及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组成。

铁托领导的新南斯拉夫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工人自治制度,在国际上奉行不结盟政策。70和80年代的南斯拉夫在经济上曾获得很大成就,其国民生活水平在东欧一度居于领先水平,由于铁托本人在二战中建立起的崇高威望和南斯拉夫既不跟从苏联集团、也不依附西方集团的不结盟政策,使得南斯拉夫在国际舞台上也拥有较高的地位。

步履维艰 第三南斯拉夫

由于南斯拉夫各民族曾遭受不同大国的统治,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如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信仰东正教,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信仰天主教,而波黑的穆斯林族和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则信仰伊斯兰教,加上各列强历史上出于私利,经常在各民族中进行挑拨、制造争端,使得各民族之间存在不少矛盾。铁托逝世后,这些矛盾开始逐渐激化。

苏联东欧剧变也给南斯拉夫造成了巨大冲击。南斯拉夫统一的核心南共联盟也开始瓦解,各共和国的分离主义力量日益强大并逐渐控制了当地的。一九九一年,图季曼领导的克罗地亚以及斯洛文尼亚两共和国率先宣布独立。在南斯拉夫日益激化的同时,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和本身战略利益的考虑,决定不再支持南斯拉夫的统一。一九九二年一月,德国率先承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独立,整个欧盟也步其后尘。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马其顿宣布独立。一九九二年四月,波黑又宣布独立。

鉴于新的局势,原南斯拉夫仅存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于一九九二年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其面积和人口都只有原来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被称为“小南斯拉夫”或“第三南斯拉夫”。新的南联盟在成立伊始即面临困境。波黑爆发了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之间的战争,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被西方指责为进行“种族清洗”,受到经济制裁,国内经济日益衰退,外交上也极其困难。

一九九五年八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大规模空袭波黑塞族,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和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一起在美国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波黑内战终于基本平息。之后,西方又利用南联盟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少数民族与塞族之间的冲突,继续对南联盟施压,从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起开始对南联盟进行大规模轰炸,制造了欧洲自二战以来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国旗:蓝、白、红是斯拉夫人喜爱的颜色。三色旗曾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的国旗。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增加一枚黄边红五角星,象征人民自由解放。1992年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重新启用三色旗。

国歌:

《嗨,斯拉夫人》。 由波兰国歌所衍生, 一八三四年所作, 一九四五年正式定为南斯拉夫国歌

国花:

桃花。

说起南斯拉夫,三十岁以上的人也许都会哼上几句“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南斯拉夫影片《桥》曾经风靡一时,印象中那部战争题材的片子有着颇为轻松的风格,其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则有点像咱们的《游击队歌》,表现军人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而战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另一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则使“萨拉热窝”这座南斯拉夫城市在中国有了相当的知名度。而且,当时南斯拉夫领袖铁托的名字我们也耳熟能详。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盟]是一个国情极其复杂的联邦,其特点可归结为:

一个联邦国家;

二种拼音文字;

三种语言;

四个宗教;

五个主体民族;

六个共和国;

七条边界;

八个***;

九个。

这种国情的复杂性本身潜在着难以估量的矛盾,铁托在世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曾为此作了某种安排,但是,愿望不能代替现实,在他身后,矛盾激化,最终不可收拾——结局是南斯拉夫解体,一分为五。

2.现南斯拉夫

国名。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部和西北部。南临亚得里亚海,陆疆与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为邻。面积10.2万平方公里。人口 1,057万(1989),主要有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阿尔巴尼亚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和土耳其人等。通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首都贝尔格莱德。境内多山,山地以北是多瑙河中游平原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多瑙河、摩拉瓦河等,水力丰富。全境以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为主,沿海地带属地中海式气候,比较湿润。年降水量550-750毫米。铜、铅、锌等矿储量丰富,还有煤、铁等。公元六世纪,斯拉夫人开始越过喀尔巴阡山移居巴尔干半岛,七世纪发展为现代南斯拉夫各主要民族的祖先。九世纪起,陆续建立了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等各民族的国家。十五世纪起,先后被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崩溃,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1918年12月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 1941年4月被德、意法西斯占领。1941-1945年进行反法西斯民族。1945年11月29日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行联邦制,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黑山6个共和国组成(面积合计 25.58万平方公里, 1983年人口2,285万)。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80年以后国内日趋激化,政治动荡,至1990年初执政党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分裂瓦解。1991年6月起原南斯拉夫成员国中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4国先后脱离联邦,宣告独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议会通过了由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组成的新南斯拉夫,定名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工业以机器制造、有色金属和冶炼、木材加工、食品加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向日葵、甜菜和烟草等;园艺业和畜牧业较发达。出口农矿产品、船舶、皮革和烟草等。进口矿物燃料、机械、化工产品、钢铁和棉花等。主要城市有尼什、苏博蒂察、克拉古耶伐次、波德戈里察等。

1. 1918-1941

南斯拉夫始於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由塞尔维亚(包含现今马其顿、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三国组成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入。共六国组成。

一九二九年十月三日改名南斯拉夫王国(Kingdom of Yugoslia)。

2. 1941-1945

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为二次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遭德国、意大利入侵瓜分,南斯拉夫暂时瓦解。

3. 1945-1992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大战,铁托领军击退德、义,十一月二十九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Federative People's Republic of Yugoslia)。一九六三年四月七日,改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Socialist Federative Republic of Yugoslia)。南斯拉夫的行政区重划为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六个各自独立的加盟共和国组成。 (就是恢复第一阶段时6 国组成的国家。)

4. 1992-2006

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二年间,其中斯、克、马、波四国先后独立,南斯拉夫仅剩余黑、塞两加盟国。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国号改为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ia)。二○○三年二月四日,重定新宪法改国号为塞尔维亚和黑山(Serbia and Montenegro),「南斯拉夫」一词正式走入历史。二○○六年六月三日,黑山宣布独立,同月五日塞尔维亚亦宣布独立,南斯拉夫联邦正式宣告完全解体;蒙、塞两国各自使用自己的国旗,南斯拉夫蓝白红横条三色旗亦成为历史旗帜。

南斯拉夫联邦正式宣告完全瓦解。地理上继承它旧时首都贝尔格莱德的现存国家为塞尔维亚。

5. 2008

2008年2月18日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

科索沃已经单方面宣布独立,但是,它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成为一个新的国家。一旦独立的狂喜情绪淡去,科索沃人所面对以及将继续面对的现实痛苦又将重新来袭:科索沃是欧洲最穷的地区之一,腐败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与阿尔巴尼亚合并更是几乎不可能,加入联合国的前景由于俄罗斯等的反对可能遥遥无期。在塞尔维亚,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塞尔维亚的版图就好像诺基亚手机——每年都有更小更新的版本推出。在塞尔维亚,反对科索沃独立的呼声随处可闻。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认为,科索沃很有可能得不到联合国的承认,无法自我管理,依赖于欧洲国家来维持秩序,依靠北约提供武装力量,这些都可能导致科索沃最终成为一个失败的国家。